春潮涌动,万象更新。放眼齐鲁沃野,一片片返青小麦长势喜人,一批批特色产业拔节成长,一个个和美乡村串珠成链……一幅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。
“农,天下之本,务莫大焉。”强国必先强农,农强方能国强。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“三农”工作一直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。2018年3月8日,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,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,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。当年6月,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强调,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。
牢记嘱托,砥砺奋进。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,稳步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,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有序推动“五个振兴”在齐鲁大地开花结果,奋力再创“全国农业看山东”的新辉煌。
担当——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,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,高水平建设“齐鲁粮仓”
“今年小麦苗情很好,专家跟我们说,要及时镇压,增温保墒,预防‘倒春寒’,也要做好病虫害防控。相信有了这些技术措施,今年收成差不了!”2月20日,在济南市章丘区刁镇的麦田里,全省“万人下乡·稳粮保供”农技服务大行动春季田管专项行动启动,农技专家现场察苗情、送技术,这让当地种植户孙金水对丰产增收充满信心。
一年之计在于春。春季田间管理的成效,直接关系到夏粮丰收,关系全年农业生产大局。在即将进入春季生产关键时期之时,动员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.8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,将增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,这是山东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下出的“先手棋”。
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,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。山东坚定扛牢大省责任,不断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,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。2023年,山东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,达到1131.1亿斤,同比增加22.3亿斤,粮食增量占全国增量的12.6%,交出了一份稳产保供的亮眼成绩单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在高基数上再增产并非易事,而山东找到了重要抓手——单产提升。去年,山东全面启动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,加强良种良法配套、农机农艺融合,遴选发布主推技术97项、主推品种33个,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%以上,全省高中低产区实现均衡增产,粮食亩产达到449.5公斤,同比增加8.1公斤。
在具体实现路径上,山东强化整套集成、整体推进,聚力打造“吨半粮”优势区、“吨粮”优势区,示范带动全省粮食增产。德州市于2021年秋季启动“吨半粮”生产能力建设,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28万亩的全国首个大面积“吨半粮”核心区,2023年102万亩核心区地块已达到创建目标。
不仅粮仓愈发充盈,山东牢固树立大食物观,挖掘设施农业、畜牧业、海洋渔业、盐碱地生产潜力,果菜菌、肉蛋奶、水产品等量大质优,位居全国前列,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餐桌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稳产保供,只有进行时,没有完成时。今年,山东将在稳面积的基础上,继续主攻单产提升,高水平推动“齐鲁粮仓”建设,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。同时,持续向设施农业、向畜牧业、向大海、向盐碱地要“粮”,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。
转变——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推动农业“接二连三”,带动农民稳产增收
从灵芝孢子粉、孢子油,到灵芝酒、灵芝茶,再到灵芝盆景,在冠县,灵芝系列产品由过去的单一化向多样化方向拓展。目前,冠县灵芝大